审核活动的实施阶段从首次会议开始到末次会议结束。
此阶段主要活动包括:举行首次会议、审核实施阶段的文件评审、审核中的沟通、向导和观察的作用、信息的收集和验证、形成审核发现、准备审核结论、举行末次会议。
两个阶段审核的比较:
一、审核目的
1、第一阶段:了解受审核方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确定受审核方对审核的准备程度;确定第二阶段审核的可行性和第二阶段审核的关注点。
2、第二阶段:确认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的所有要求和认证要求;确认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和保持,是否正在实现其方针和目标;是否遵守了管理体系的各项程序;确定能否对组织的管理体系推荐认证/注册。
二、范围和活动
1、第一阶段:审阅受审核方的主要体系文件和相关资料;向组织的管理层、体系策划/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了解体系建立和运作的情况;体系范围覆盖场所的巡视;抽取高风险环境因素场所进行现场观察,了解运行控制情况(如: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有关的现场、其他重要现场,如:主要的生产现场、动力现场,环保设施、化学品储存、废物处置等现场)。体系范围覆盖场所的巡视;对产品实现过程控制的主要现场进行观察。
2、第二阶段:审阅的文件范围涉及受审核方的所有体系文件及有关资料。现场审核:(询问、查阅记录、观察、测试等方法)涉及受审核方的所有部门、所有现场和活动(除了第一阶段已进行了充分和成功审核的部分)。
三、审核人日
1、第一阶段:较少,约占总人日数的1/3。
2、第二阶段:较多,约占总人日数的2/3。
四、审核内容
1、第一阶段:
侧重体系的策划和建立,产品实现及其他因素控制的策划,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机制的建立,第一阶段审核应了解受审核方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以及受审核方对审核的准备程度。
(1) 了解文件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
(2)了解组织的基本情况(应包括岗位、职能;产品、活动、服务的特点;投入和产出如原材料、能源、产品、废物等;现场分布;关键过程及其他重要因素控制点/岗位/场所/设施设备等);
(3)确定组织是否具有相关活动的资质、许可;
(4)如针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包括了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的准则;
了解识别与评价的过程信息,初步判断识别与评价结果的充分性和合理性;
(5)评审组织对适用的合规义务的获取、适用性确认结果的充分性,并了解组织对这些要求的基本遵循情况;
(6)关键绩效、过程、目标及其措施、重要环境因素运行等的识别与策划;
(7)组织的内部审核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
(8)组织是否进行了管理评审,是否包括了对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9)组织与外部相关方交流的文件、回应和处理;
(10)管理体系运行以来,对于内部发现的不符合是否采取了相应的纠正措施;
(11)组织策划并建立的管理体系是否可以实现其方针和目标;
(12)组织的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是否证明可以继续进行第二阶段审核;
(13)需要评审的其他文件化信息和需要在第二阶段审核前获取的其他信息。
2、第二阶段:
侧重体系运行的全面符合性和有效性,产品实现过程、重要环境因素和危险学等控制的有效性,方针的实施、目标和绩效的实现第二阶段审核应关注“标准”所有要求的实施情况。尤其应将重点放在:
(1) 质量策划和产品实现过程有效性管理;如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判断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的充分性,重要环境因素和不可接受风险评价的合理性;
(2)确认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程序(“要求”的识别与合规性评价,采取的行动);
(3)经评审而确定的目标及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
(4)产品/服务质量的关键过程的识别及控制的有效性;确认重要环境因素、不可接受风险有关的运行是否得到有效的管理,例如:运行控制的有效性,相关目标及其措施的实施,相关的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的适宜性和充分性,相关的监视测量活的实施及后续措施;
(5)组织对不符合的识别与评价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效;
6)组织是否有效地实施了内部审核与管理评,是否提出和实施了改进要求/措施/行动;
(7)与实现方针承诺有关的职责是否得到落实,有关资源提供是否得到保障,承诺是否得以实施、实现;
(8)方针、目标及其措施、职责、资源、内审和管理评审之间的策划和实施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否能确保体系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
(9)是否取得预期的环境绩效,全员环境意识是否提高并产生作用,体系持续改进所取得的成绩等。
五、审核结论
1、第一阶段:审核的阶段性结论。主要是对体系文件的符合性作出基本评价,对第二阶段审核的可行性作出结论,并明确第二阶段审核的重点
2、第二阶段:整个审核的结论,对照审核准则要求对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作出是否推荐认证/注册的决定。